您的位置: 首页 医院文化杏林文苑详细

幸 福 往 事

发布时间:2016-01-19 15:30 本文来源:刘守娟

今年,我院职工孩子高考金榜题名,成绩嘉越,大家兴奋夸赞之余,我回想起刚到医院工作时,他们还是“小不点”,转眼都高考上大学。十六年光阴似箭,当年三十几个员工中,我也从年龄最小的一个,成长为“阿姨”辈分的老员工。医院也从原来的“小医院”发展到今天的规模,就像孩子们的高考一样,实属不易。打开相册,回想着往事,历历在目,虽然清苦,实感幸福。

在三层病房楼上(新楼原址),内、外、妇、儿科共用一个病房,一个医生办公室,一个护士办公室,我们扫床,打扫病房的卫生,洗床单,加药用的消毒玻璃空针,手抄医嘱,人工记账,手做纱布,手工弹棉球。没有搬运工,一台台氧气筒是我们用双手,一步一步从一楼抬到二楼、三楼。报道的第一周,就遇到了护理考试,当时的杨晓雪护士长,孩子还在哺乳期,天天第一个巡视病房,加班练习氧气吸入操作,标准的流程,最短的时间,娴熟的操作夺冠,让我们两个新员工看的目瞪口呆,敬仰佩服,给我们后辈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。

早期手术室没有固定的人员,有手术就从病房护理抽调,从简单的清创到各种手术开展,主任们带队开展业务技术,年轻医护人员勤奋学习,产科也从没有生孩子到慢慢的多起来。我还记得医院第一次双胞胎,石莱的一对夫妇,选择来我们医院剖宫产,整个手术过程中,下起了很大的雨,我们几个围着这对双胞胎兴奋了好几天,喂奶,手把手教会产妇哺乳,消毒脐带,换尿布,面色,溢奶,奶量的观察,他们爸妈非要我们给起名,我们几个给双胞胎姐妹取名“石雨婷,石雨晴”。这俩姑娘今年也该上高中了,真想她们呀!

在前辈们严格带教、亲情的感悟下,我们幸福地成长着,一个月二百元工资,上个夜班三元钱,加班加点还挺高兴,下雪时我们全到院子里扫雪,谁家有事,谁生病感冒,相互关心问一句,处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。医院最初的春节晚会只有简单的舞曲,大合唱,人人参与,大家却唱的很有激情。记得张新宝副院长带领我们十个人到济南参加节目宣传,一路上我们喊着口号,唱着《团结就是力量》,赶回新泰时已经夜里一点多,可大家仍热情高涨,一夜未眠…….

一年后,我们搬到新病房楼(现在办公楼),随着人才的引进,设备的更新,良好地服务态度,我们热火朝天忙起来,调床,借床,加床,铺床,输液,灌肠,导尿,考试,病情变化的观察,经验的积累……林永年主任还开着“小面包” 车载着我们下乡镇义诊宣传,产科从最初的小米加鸡蛋到分娩量全市第一,内科的心梗溶栓治疗,120急诊的建立,外科的痔疮手术开展,骨科手术,阑尾微创,开颅,开胸手术等。记得一个女中学老师,因“脑肿瘤”住到病房,那是医院第一台开颅手术,陈霞护士长安排我上第一个特护。那个晚上,按摩受压的皮肤,拍背,记录引流液的颜色,性质,量,生命体征的记录,神志,瞳孔的变化等等,十六个小时眨眼的功夫就过完了。多年后,再次见到她婆婆时,倍感亲切。或许是有太多的第一次,第一个,每当我回想起一件件往事,总是清晰展现,经验的积累使我从一个小护士成长为一个老护士。

2012年底,搬入新病房楼后,在院领导的英明决策下,在医院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团结的工作氛围中,我们经历了“三级甲等中医院” 的砺练后,逐步完善,站在高高地楼层上,看着医院从单一病种发展到疑难杂症的治疗和护理,从单纯西医治疗到中西医治疗护理,从人员稀少到队伍的壮大,条件的改善,待遇的提高,丰富的文化活动的开展,护理情景剧,中医操作比赛,膏方节,三八活动,国庆庆典,知识竞赛,职工运动会,慈善活动,义诊等等,在这场“高考的比赛中”我们已拿到“录取通知书”,今后我们将不断地用我们的正能量,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,用中医诊疗技术用药和中医特色护理,推动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,为医院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增砖添瓦,争取到2017年拿到一份合格的毕业证书。

苦难就像一座巍峨险峻的高山,学习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海洋,挫折就像一条坎坎坷坷的小道,人生是一条无始无终的道路,平坦宽阔固然好走,崎岖曲折别有风光,不在路途多遥远,而在于脚踏实地实现。选择医务工作这条道路,当我们面对危重病人抢救,生离死别时,会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,生活,工作中面对不理解时会感到困惑,面对付出没有回报会感到惆怅,面对真情实感会感动……….所有的一切伴随着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开展,我们要不怕困难,坚定信心,在活动开展过程中,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,提升服务理念,提高满意度,完善创新,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,为使医院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三级甲等中医院而努力。  (产科  刘守娟   )